作者:张爱朴(外语系 1983届 南京晓庄学院)
1983年9月初,我乘了近一天的火车,在武汉中转后,终于来到了地处黄石市沈家营的黄石师范学院。接待我的是82级的学兄,他帮我提行李,一直将我送到宿舍楼。我选择湖师有两个原因,高中毕业前夕,恰好看到湖师招生简章上有张照片,几位男女同学围坐一圈,正在练习英语口语,觉得很有趣;选择英语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我青少年时代爱收听小说连播节目,曾听到小说《红旗谱》提到一个故事细节,男主人公和他女朋友讲英语来传递信息,而敌人却听不懂,我想会讲外语真神奇,从此对外语情有所钟。
在湖师的四年里,我时常感到,我的老师和蔼可亲,对待教学工作十分负责。那时,国家改革开放不久,物资普遍比较匮乏,我们部分课程没有教材,如英美概况、英语语言学导论等。但老师们总想方设法,为大家解决教材短缺问题。我至今仍保留着几门课的油印讲义,那是系里的一位女教学秘书,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硬是在机械打字机上不断敲击键盘,把整本书或一大叠讲义的内容打到蜡纸上,然后,再油印给同学们。每次偶然翻出这些材料,我都十分感动。教我们英语语言学的周光明老师还托人从外地帮那些想考研究生的同学购买影印的国外原版图书。为了营造外语氛围,有位老师号召大家在教室,要“No English, No answer”,意思是“只有你讲英语,我才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同学来自全省各地,有的同学家乡口音重,影响了英语正确发音,而教语音课的老师不厌其烦,逐一帮我们正音。个别老师业务能力有限,系主任冯清高老师深入课堂听这位老师的课。由于我们的专业是英语,所以,除了中共党史、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课外,英语类课,老师都采用英文授课。虽然有时不一定能听明白,但老师为我们创造的外语环境,多年来还是一直铭记在心。
当时的湖师,作为一所普通本科地方院校,各方面条件都很一般,甚至可以说有的地方不尽人意。看过若干年前播放的电视剧《雪花那个飘》,就可以对我们当时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有个大概了解。但我觉得,四年的大学生活还是多姿多彩,使人流连忘返。在湖师,记得在校园里仅见过一次外教,据说还是学校从武汉请来作报告的。练习听力,基本靠教室里那部笨重的磁盘录音机,由于只有一台机子,同学们需要轮流使用来练习听力,直到后来自己买了盒式磁带录音机,才不再依赖教室的那台设备。每年圣诞节来临,系领导和老师一般会和学生一起联欢表演节目,有一次,我们还和教师进修生一起联欢,互赠圣诞礼物。课下闲暇时,我会和要好的同学游青山湖公园,或去逛书店,黄石外文书店和校园的慈湖书社,是我常光顾的地方。而春秋两季的旅游,同学们普遍乐此不疲。我们在月亮山野炊,在深夜从黄石港码头乘船到黄州,游东坡赤壁。周末沈家营的电影院,还有学校食堂二楼的影院,经常会放映电影。当时,大学生在社会上是香饽饽,所以,我总是佩戴着校徽穿梭校园。回到家乡,周围邻居总会投来羡慕的目光。
40年过去了,母校也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昔日与我朝夕相处了四年的老师,有的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自己也即将步入花甲之年。2023年11月,母校湖北师大将迎来她50岁华诞。时光荏苒,感今怀昔。永远感恩母校!衷心祝福母校的明天愈加辉煌!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