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鹤权
最近在读关于书店与书籍的书本,试图借此导引记忆最深处的读书场景。无奈,翻来覆去,却只想到《百万美元酒店》这部电影。印象中,电影里头,光脚走过街角的Eloise,是一个沿着墙根行走如猫的女孩。她最爱窝在书店角落,抱着书于窗前,用一只手扯着她那头纠缠的乱发,另一只手拿着一摞小说,似看非看——这真是像梦一样美好啊!
这样的画面,这么多年,在北京万圣园书店、单向街书店,在重庆钟书阁和南京先锋书店,我也曾不经意拥有过。不一而同,它们颜值都很高,有着不同的脾气和性格。但最让我回味无穷的,还是儿时那家真诚、执著、快乐的新华书店。
那时候我在深圳读书。家汇、老赵、淑华和我,常常一起组成淘书四人组,徜徉在梦山路的书海,乐此不疲。彼时,走进书店的感觉就像练武新手面对一堆武林秘籍,兴奋、激动、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会推开玻璃门,厚着脸皮蹭书看,看得最多的是《天魔神谭》《诛仙》《七界传说》等玄幻类小说,还有连环画、小人书和一系列冒险丛书,冒险丛书的最后一页总是有各式线索卡,需要在小说内容里破解迷局。
那时,大家都不怎么富裕,但偶尔兜里揣了过年时攒下的零花钱,都会买上一两本回家。这时候,书店的老板总喜欢和我们这些穷学生聊两句,然后笑着叹口气,用老式计算器按下“乘以0.78”。
想来往事距今已有十六年了,再从深圳回到家乡,我发现这些年存活在这里的书店并不太多。过去的那些书店在时光的流逝中,有的咬牙坚持,有的早早中途离场,唯有儿时朝阳中路166号的这家新华书店一直静静地雄踞一方。每每我上班从它门前走过,不由得感觉如沐春风。
这是一家并不特别的书店,临街、独栋、玻璃房,百平米开阔空间,但于我是最美的。它的设计风格很中式,进去就是旧时书香的感觉。阳光划过树梢,照到书的塑封上熠熠生辉,让一切都显得那么地刚刚好。
因为妻子是这家新华书店员工,所以最近几年,我时常走进这家书店。有时候是等她下班,有时就是纯粹地想看看书。
在这里,工作日的傍晚,人并不多,只有四五位读者坐在靠窗的小桌边安静地读书。但可谈的话题很多,独具个性的不止图书本身。让人最感触的更多是在大大小小的地方都渗透着的人文。这里藏书过万本,每一本书都经过书店选书团队的精挑细选和整理,以人文社科类为主,包含儿童读物、时尚设计、哲学宗教、心灵美学、经典文学、艺术绘画……你可以顺着书区的书架门类一一探索过去,就像走遍了全世界,可真不失为一种乐趣。
偶尔,这家书店也会像是向导一样,通过自己的经验帮助引导读者,比如通过兴趣社群、读书会、朗读会、文学讲座、分享会、三下乡等各类专题活动形成自己不可复制的体验,传递着开放互融的城市理念和人文关怀。而很多可爱的爱书人,也会在此间颤抖地读出自己珍藏的内容,守护着“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这些都让我觉得,这里是一个奇妙世界的大门,是让我感动、高山仰止的城市一角。
更细微一点,在这家新华书店我还遇到过一些真实,琐碎,却又温柔的故事。有一位老奶奶,常常带着她的女儿还有孙女坐在一个三面墙壁环绕的角落边静静看书。她们在看《文化苦旅》,认真讨论古迹的演变和保护,读得很专注。有时也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本我多次遇到的书,上面似有一幅清纯、耐看的山水素描。有一次,我的余光里扫到她们家孙女正趴在桌上打瞌睡,头发散乱着,酣然,静静、甜甜的睡着,四周散发着松木的香味,那个场景既温暖又天然的让人亲近和怜爱,有一种格外的纯净。
在另一边,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一个人正打开一本很厚的历史书,认认真真读纸上的故事,这样的画面也很难让人不注意到。他叫周野芒,正读初一。他告诉我,小的时候睡觉前都要听爸爸讲《明朝的那些事儿》才能入睡,从此他迷上了历史。即使他家离新华书店五公里,但他依然坚持,每次一人来去,是一位典型的小大人。
有人关心粮食和蔬菜,自然有人关心自身的未来。这里大部分的桌子见证过一名研究生的窘迫。那一阵他为了准备论文,有次在座位上整整读了四个小时的书,连姿势都不曾换过。
2020年9月份,我还看到一个二十八岁的女孩,正在本子上摘抄《我们之间的距离》这本书中的词句,有时还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那时,她大学毕业已经四年,而从单位离职也刚七个月,有压力,不敢躺,准备拼一把,靠考编过上恬淡的生活。只可惜宇宙难度的尽头是考编。直到如今,她还在徘徊。但我记得在吃饭的空档时,她说过的那句话:“这里像家,我经常晚上来这。一间打开晚灯的书店,就像在地铁上开出的花。”我回言,对,这里的灯光可与太阳争功。
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2021年5月某一天的傍晚。书店的样子,其实没有那么特别。可我看到一个外国人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画着进店的读者,画着这个书店。不知道他的动机是什么,但我觉得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个慢举动挺有趣,所以远远地观察了他很久。彼时,天色霞红,店面附近人流涌动。他就这样拿着画笔,上下挥毫,直到晚八点书店关门。因着这书店,一个人“困而知之”,找到了自己某一时的需要。他的人生“没有白跑,也没有徒劳”,那静谧而又绯红的夜色,也是对他的小小馈赠。
现在,是我第三十一次来到新华的午后。我仍是特别在意发生在眼前书店的那些小事,并为这些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人而感动。我要特别感谢家乡的新华书店,一间诗乐绕梁的“城市会客厅”。谢谢它,春去冬来,年复一年,不仅款待书、款待人、款待心情,还款待一个人的信任。谢谢它拖着我一路长大,一天天用浓郁书香滋润着我的妻子和她腹中三个月的小儿,也让我把读书演化成最大的兴趣和爱好。我愿意用我一生与它结下一辈子的情缘!
希望有一天,我们一家三代也能相约走进这里,把新华书店的款待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并对它再说上一句:“新华书店,多谢款待!”